上海都市网(shanghaisq.com)都市新闻报道
近年来,我国学龄人口数量变化给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深刻影响,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重点也从规模向质量转变。要聚焦学前教育发展痛点难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地方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难题。
地方师范院校以学前和中小学师资培养为主要任务,面对学龄人口变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挑战,应立足实际,深入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以图精准施策,变发展压力为改革动力。具体而言,当前地方师范院校面临以下挑战:一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教育质量的需求不断提升,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和更高学历水平教师的需求逐渐凸显,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对高质量学前教育师资需求匹配度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调整机制还需增加灵活度。二是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路径单一,难以适应人口变化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和趋势。三是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评价的效度有待提高,评价机制和体系与学生需求匹配度仍需提升。
解决上述难题,就要面对人口发展变化,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创新模式,开辟地方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新路径。在培养目标上,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凝练确定为高尚品格、宽厚修养、跨界思维、集成能力、多元发展等方面,并对其进行整体建构,形成有机培养目标体系。在人才培养内容上,要确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行业赋能人才培养为思路,形成学前综合教育、融合教育、婴幼儿托育、学前审美教育、教育研究并行的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路径和支持系统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形成多链条赋能的地方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模式。为此,可在以下方面着力:
开放联通,打造模块融通培养模式,实现行业赋能人才培养。面向时代发展,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及其未来就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探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立足于培养一流学前师资,突出对师范生高尚品格、宽厚修养、跨界思维、集成能力和多元发展等方面的培养,明确“德知能创”全面综合发展的培养定位。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落地,打造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的学前综合教育、融合教育、婴幼儿托育、学前审美教育、教育研究等“课程群”,各课程模块间进行有机融通,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拓展视野、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螺旋上升,探索协同育人培养路径,科研赋能人才培养。多元融合发展,将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专业引领相结合,形成“多链条”培养路径。一是志愿服务精神引领。志愿服务主要是通过精神引领,能够指引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进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地方师范院校要传承红色基因,实施志愿服务,组建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强的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助推学前教育入村入园,开展山区乡村特色教学活动。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专业活动、科研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融为一体,既可以积累专业实践经验,又能强化科研体验,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园校一体协作育人。地方师范院校要有机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学前教育行业资源,推进与地方教育局、卫健委和幼儿园等的横向合作项目,共享合作资源和成果,实现科研赋能学前师资人才培养。三是专业平台支持实践。地方师范院校要创建立体多样的专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见习、实习、研习、顶岗支教等,通过与地方政府、幼儿园的合作互动、一体化活动,促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把个人专业成长同行业、社会、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坚定理想信念,苦练教书育人本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系统构建,搭建平台群支撑系统,实现资源赋能人才培养。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专业学习支撑,地方师范院校要搭建起多主体协同、多资源汇集、多机制联动的平台群教育资源支撑体系。整合学科师资、产业教授和教育一线特级教师等,建成学前教育基层教学组织。组建结构化师资队伍,构建“多方联合联动、师生互动相长”的交互机制,促进教师持续自主发展。此外,立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实践需要,开发游戏案例资源、线上资源等,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持续发展,构建多维多端多元评价机制,实现三链贯通赋能人才培养。通过构建产教研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通“产业链”(行业发展)、“教育链”(教师教育发展)、“人才链”(师范生发展),打造三链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将三链贯通融入人才培养调整机制,推动招生规模同人口变化相协调,招生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推进人才分层培养,为服务地方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此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推进,亟须教育评价改革跟进。要实施多维多端多元的评价机制,促进全面综合发展,同时还要促进个性特色发展和持续自主发展,发挥激励、纠偏、优化和迭代功能,推进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改进。要组织专家团队对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过程性分析和验证,定期评估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是否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课程设置是否兼顾了学科逻辑和时代变化,学生的专业满意度、认同感、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是否有显著提升等,并根据评估结果,结合新的实际不断进行调整。
(作者单位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作者:田燕 吕武 王鲁沛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31日 第06版 版名:理论周刊
上海都市网官网www.shanghaisq.com讯 更多资讯....
本文由作者笔名: 于 2024-10-31 10:29:20发表在上海都市网,本网(平台)所刊载署名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署名人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本网不做任何承诺或者示意。
上海都市网本文链接: http://dushi.shanghaisq.com/url/9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