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上海都市网> 综合新闻> 正文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

上海都市网(shanghaisq.com)都市新闻报道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在1958年的论文中提出,用来描述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随后,经济学家们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和发展。

第一版: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

原始版的菲利普斯曲线,即“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一条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曲线,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第二版: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在1960年,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的货币工资变化率替换为物价上涨率,得到了“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种替换是基于一个假定,即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使得物价仅与劳动工资呈正相关。

第三版:附加适应性预期的“失业—通胀”菲利普斯曲线

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滞胀”现象,即经济处于高通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状态。弗里德曼和埃德蒙·费尔普斯提出了附加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其中适应性预期指的是人们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率来预测下一期的通货膨胀率,并据此调节自己的经济行为。

第四版:附加理性预期的“失业—通胀”菲利普斯曲线

在此基础上,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提出了附加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了预期,它就基本与现实吻合,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第五版:近似理性的“失业—通胀”菲利普斯曲线

然而,有研究表明理性预期对通货膨胀解释无效,这可能导致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一个可能出路是偏离理性预期分析的标准框架,着眼于企业如何处理信息并形成预期。

新发展与挑战

尽管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在长期和短期问题、货币中性理论等方面存在争议,但它仍然是宏观经济研究和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理论基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胀的动态路径似乎偏离了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这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经历了从最初的描述失业与工资变动关系到后来涉及预期、自然失业率等多个方面的演变和发展。这些发展不仅丰富了理论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实践。

供图:作者/或供稿单位授权

编辑:刘伟 选稿:共工新闻社上海代表处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新闻采访/投稿邮箱:975981118@.qq.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联盟网络媒体亦或杂志、报媒。

上海都市网官网www.shanghaisq.com更多资讯....


阅读全文

 标签:综合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新闻 文体新闻 上海新闻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