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网(shanghaisq.com)都市新闻报道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在实践中,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往往是沿着短期菲利浦斯曲线的选择,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控制在“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内。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保罗·沃尔克将反通货膨胀作为其主要任务,即使失业率高达10%,他也坚持实施紧缩政策,最终成功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
当劳动力市场供需达到均衡时,可以看作是充分就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通胀和失业在短期中的替代关系,即可以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失业率的减少。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即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或者用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种替代关系在短期内是成立的,但在长期内则不存在,因为从长期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
当菲利普斯曲线突破原有的惯性持续上升时,会使整个菲利普斯曲线偏出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这时除非临界点也往上提高外,否则就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范围了。更进一步的看法(如美国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是,如果政府长期采取人为的干预措施,使市场机制失去作用,那么菲利普斯曲线还有可能成为一条呈正相关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任何干预都会失灵。
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以失业率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生了巨***动,但通胀却保持了相当的稳定,这严重挑战了人们长期以来信奉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这一通胀失踪谜题给理解与预测通胀带来了巨大困哪。
总的来说,菲利普斯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是帮助政府和决策者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会受到诸如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供图:作者/或供稿单位授权
编辑:刘伟 选稿:共工新闻社上海代表处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上海都市网官网www.shanghaisq.com讯 更多资讯....
本文由作者笔名:浦江传说 于 2024-05-26 06:30:47发表在上海都市网,本网(平台)所刊载署名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署名人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本网不做任何承诺或者示意。【新闻采访/投稿/侵权投诉(共工新闻社.上海监督邮箱):975981118@.qq.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联盟网络媒体亦或杂志、报媒。
上海都市网本文链接: http://dushi.shanghaisq.com/url/7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