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上海都市网> 综合新闻> 正文

上海“特斯拉速度”刷新 Megapack下线 产品依托上海辐射亚太乃至全球市场

上海都市网(shanghaisq.com)都市新闻报道

来源:上海市政府网

记者 吴丹璐 沈思怡

昨天上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举行投产仪式,首台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Megapack下线。

这是特斯拉在上海临港投建的第二座超级工厂,也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投建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于2024年5月开工建设,用时仅7个月竣工完成,再度刷新了“特斯拉速度”和“上海速度”。

6年前,当特斯拉整车超级工厂在上海投产交付时,国产Model 3搅动汽车行业生态,加速了中国汽车电动化转型。人们都在期待,这座新的储能工厂将复制特斯拉整车超级工厂的“鲇鱼效应”。

如果说2019年,特斯拉整车超级工厂落地上海是“鲇鱼入局”,那么这一次储能超级工厂的再次落地,则是特斯拉与上海的“双向奔赴”。

储能“中国引擎”

与很多人的印象不同,在特斯拉创始人兼CEO马斯克的眼中,特斯拉是一家能“创造可持续能源文明”的公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马斯克制定了一个庞大的“宏图计划”,这组计划的第一章、第二章都致力于拓展电动汽车,刚刚展开的第三章则把重点转向了完全可持续能源。

特斯拉的这种探索已初见成效。1月30日,特斯拉发布2024年财报,其储能业务全年装机量达到31.353吉瓦时,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114%,且毛利率为26.17%,已经领先于电动汽车毛利率的表现。

仪式现场,特斯拉能源与充电业务副总裁麦克·斯耐德表示,随着新市场的开拓和储能产品的需求增长,Megapack的供应受到了产能的限制。储能投资运营商美克生能源总裁刘双宇对记者表示,目前海外市场的储能需求基本上是市场驱动的,因为很多地区的风、光资源发达,可再生能源加上一套储能系统的价格,已经比电网用电更具竞争力。

储能产品利润率不断攀升,海外需求又紧俏,特斯拉的当务之急是提高产品产量。根据特斯拉官方披露信息,本次投产的上海储能超级工厂规划年产能1万台,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

40吉瓦时是什么概念?电力行业资深人士武广富告诉记者,目前中国每年新增储能装机量大约50吉瓦时,全球新增装机量200吉瓦时,所以特斯拉储能工厂的规划产能体量是很大的。

麦克·斯耐德表示,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将于今年一季度开始产能爬坡,预计2025年特斯拉储能产品装机量将实现至少50%的同比增长,同时将展开下一代产品的研发。

产能的巨大增长,不仅将支撑特斯拉储能业务的快速发展,更会将中国推向全球储能产业链的核心位置。据公开报道,特斯拉已与日本金融服务集团欧力士达成合作,将为目前日本规模最大的储能设施提供产品。不少市场人士推测,特斯拉日本订单的产品就将从上海超级工厂生产。

依托上海临港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未来特斯拉会将产品辐射至亚太乃至全球市场。

“上海速度”再突破

特斯拉在上海新建一座超级工厂,很容易让人回想起6年前特斯拉刚刚牵手上海的场景。

2019年,特斯拉Model 3在全球汽车界崭露头角,但彼时美国本土工厂的产能却跟不上节奏。关键时刻,上海与特斯拉达成合作,用“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速度震惊了世界。此后,上海超级工厂又以超95万辆的年产量,成为特斯拉电动车的全球制造中心,把特斯拉送上了电动车销量排行榜榜首。

上海开放与务实的商业氛围给特斯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储能超级工厂从开工到建设再到投产只用时9个月,再次刷新了整车超级工厂的投产纪录。

“特斯拉速度”的背后秘诀仍是“上海速度”。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奚涛介绍,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项目应用了临港新片区创新推出的“项目服务包”机制。具体来说,就是针对项目视角和特定场景将全套服务体系前置嵌入到审批启动前。把企业端、政府端的事项都塞进一个“包”,大幅降低企业获得信息的时间和学习成本。

但即使有服务包,具体建设过程中,企业仍会遇到形形***的问题,特斯拉也不例外。奚涛提到,储能工厂选址特殊,三面环水。紧邻工厂西侧,一条南奉界河将工厂与外部道路隔离开来,且根据最初的市政规划,两者之间并没有桥连接。如要修改规划、补建桥梁,仅审批流程可能要走一年之久。

考虑到工厂体量大,工人众多,人行通道、车行通道、货运通道均不可少,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复制了5年前特斯拉工厂建设过程中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把桥的建设纳入水利基建项目中,既不需要重新修订规划,又能满足企业对通行的需求,由此修建了两座跨河桥梁,保障工厂建设的进度。

在投产仪式现场,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现场再次给出三个承诺,第一是推进临港将创造更好的条件帮助特斯拉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储能应用在临港的落地;第二是加速打造临港储能产业生态;第三是创造更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让特斯拉员工在临港发展得更顺心、更安心。

能源转型“双向奔赴”

不同于2019年特斯拉的“鲇鱼效应”,今天中国储能产业并不逊色于国外任何一个国家。

“上海储能研发力量强大,有着很深的研究基础,比如说在新型储能领域中,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就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固态电池研发的机构。”武广富说。同时,上海背靠的长三角,有着全世界最完整的储能产业链之一。刘双宇说,特斯拉通过在上海建厂,依托国内供应链强大的技术和价格优势,可以有效建立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储能制造各方面成本下降。

此外,上海的工商业储能应用潜力巨大,这也为特斯拉储能工厂留下了更多本土发展的想象空间。刘双宇说:“上海汇集了许多大企业总部,它们在其他地区有着众多制造基地。储能工厂立足上海,也可以和这些企业加强合作。这是上海在工商业储能应用方面的绝对优势。”

就在临港,也有大量的储能产品应用场景,如工厂、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奚涛透露,目前已有不少本土数据企业提出要与特斯拉储能工厂合作,管委会也在积极牵线搭桥,让近水楼台的优势发挥乘数效应。“这些应用场景不仅有助于特斯拉向全球市场推广储能产品,双方也能在合作中实现更大的利益共赢。”

所以说,这次特斯拉与上海的合作实际上是一场能源转型的“双向奔赴”——特斯拉需要上海的产业链优势,上海也希望储能工厂能与本地汽车、能源产业形成协同。

一方面,特斯拉凭借在整车领域的标准化生产理念和制造经验,可以在储能产品集成、封装等领域形成优势,有望带动临港、奉贤储能产业发展,激励本土新能源行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技术、安全和成本等方面的表现。另一方面,储能工厂的落地,也将提升本地产业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推动临港从“汽车城”向“能源枢纽”转型。

特斯拉与上海的双向奔赴,本质上是跨国企业与国际都市以开放姿态拥抱彼此。当Megapack的白色集装箱从临港码头启航,运往日本、澳洲或世界其他地区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台台储能设备,更是一个个关于创新、信任与共赢的东方故事。

记者 吴丹璐 沈思怡

昨天上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仪式在上海临港举行,首台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Megapack从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下线,标志着特斯拉在华业务正式步入了新阶段。

这座工厂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一座储能工厂。据特斯拉官方介绍,工厂占地约20万平方米,焊装车间焊接自动化比例已达到90%以上。特斯拉方面还表示,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也将借鉴整车超级工厂的经验,尽可能地进行本地化。

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副市长陈杰出席仪式。


供图:作者/或供稿单位授权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新闻采访/投稿邮箱:975981118@.qq.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采访团港澳网络媒体亦或杂志、报媒。

粤港澳华文媒体联合采访团成员名单

团长:

常建国(中华新闻社社长、西安市侨联副主席)

副团长:

王群(华人世界网总编辑、共工新闻社首席观察员) 黄光宇(澳门红刊杂志、出版社负责人)

成员:

梁玲(共工新闻社副社长、采访团秘书长)|蔡紫峰(资深华文媒体人)|熊宇(大众新闻报社社长)|骆闻(资深媒体人)|陈杰(共鸣新闻总编辑)|钮则坚(中国晨报社长兼发行人)|许衙评(西北建设杂志社总编辑)|周浩宇(中国晨报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许卫平(中国文旅传媒网总编辑)|赵韦(红星网络电视台台长)|李远方(资深华文媒体人)|刘伟(中视快报网负责人)|薛迅(曙光通讯社社长)|武跃先(澳门都市报总编辑)|雷挺(大湾区经济网总编辑)


上海都市网官网www.shanghaisq.com更多资讯....


阅读全文

 标签:综合新闻 财经新闻 健康新闻 文体新闻 上海新闻网



最新文章